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曾少千 / 家在彼方:關於澎湖回憶的兩個展覽
分享 | 瀏覽數: 1380

家在彼方:關於澎湖回憶的兩個展覽

曾少千 | 發表時間:2022/07/14 20:44 | 最後修訂時間:2022/09/28 16:38

評論的展演: 【似即若離 - 紀凱淵個展】 Traversing and Passing - CHI Kai-Yuan Solo Exhibition宅內—許進源個展

今年盛夏有兩個藝術家的個展,牽繫著澎湖生活的過往記憶,也觸發了藝術表現和自傳建構之間的感知振幅。「似即若離—紀凱淵個展」(絕對空間)和「宅內—許進源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皆汲取藝術家的記憶深井,透過物件選擇和影像行動,構築了穿越時空的甬道,並回望自身的生命經驗和創作實踐。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看紀凱淵和許進源的展覽,一是從自傳性敘事的角度來看創作意識的緣起,二是針對藝術手法,比較兩者在攝影、錄像和物件裝置的處理方式。 

這兩個展覽的旨趣皆以自傳作為詮釋擴充的文本,從離鄉背井的現實回首來時路,抒發時移境遷的感慨。藝術家試圖從失落和衰敗的敘事基調中,尋找久違的歸屬感,縫合眼前和歷史的斷裂,將原鄉的變化起落鑲嵌在自傳體的故事之中。

紀凱淵(1983-)生長於高雄的澎湖移民社區中,多年以來的創作主軸述說著台灣沿海地區特有的乞龜文化,這個元宵節的民間信仰活動,以米糕或麵線製成尺寸不一的平安龜,象徵人們祈福還願的敬獻儀式。對紀凱淵來說,乞龜不僅是過節祭祀和味覺感官的深藏記憶,也代表他對於外婆和師傅的捏塑手藝和圖案設計,心懷欣賞敬重之意。近年他投入田野調查和訪談職人的過程,回望伴隨自己成長的坊里廟會記憶及製餅手藝。

「似即若離—紀凱淵個展」,《定影》,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年,圖版來源:絕對空間

紀凱淵的「似即若離」最新個展,呈現相當內斂冷靜的美學調度,微妙地拉開了自我和乞龜民俗的距離,重新轉化個人回憶乃至地方節慶,並思忖真實和虛構之間的張力,而不致於陷溺傷逝,也不是將重點劃在還原歷史場景。展間入口處,有竹製畚箕和紗布橫放在木桌上,或掛在牆上,乍看相異無關的物件材質組合,如難以理解的謎,但從周遭展示的幾幅1980年代舊照片線索,便能夠逐漸領會這樣的造型安排和物件選擇。30多年前的製龜照片是珍貴的歷史檔案,見證師傅家庭的凝聚力和歡慶佳節的氣氛,然而畚箕和薄紗卻喚起此景不在的悵然,徒留製龜的骨架和包覆的外膜。紡紗布上轉印著老照片的元宵奉祀供桌和萬國旗裝飾榮景,半透明的質地,好比被附身的影像,具有本身的物質性,亦帶有縈繞不散的靈體。這有形和無形的綜合體,豈不正是影像的轉喻,既是事物存在過的痕跡,也是心靈的鏡淵和想像的魅影? 

「似即若離—紀凱淵個展」,《穿越與流逝》截圖,單頻道錄像,5分55秒,2022年,圖版來源:絕對空間

「似即若離」展場的後側,循環播放一件《穿越與流逝》單頻道錄像作品。在這近6分鐘長的黑白動態影像中,紀凱淵使用望遠、空拍、平視和特寫運鏡,映照人煙罕至的東吉島嶼,一台機車載著平安龜騎在蜿蜒的迢迢路上,將背負祝願的肪片龜一一「放生」在澎湖海域中。大風吹著蔓生的野草,成群的山羊漫步在山巖,自然萬物和石岩海浪,彷彿對平安龜的復出默然以對。有時我們能感受影像裡祥龜的光澤溫度,有時我們好像漂浮在空中遠觀另一個人的故事。Nigel Brown的清新配樂與畫面剪接的節奏相容契合,以低限形式表現空遠的詩意。

「似即若離—紀凱淵個展」,《穿越與流逝》截圖,單頻道錄像,5分55秒,2022年,圖版來源:絕對空間

相對於紀凱淵聚焦在平安龜主題和相關的視覺文化涵意,許進源(1956-)對於澎湖童年的溯往方式則是從建築環境的角度切入。他生長於澎湖後寮,之後遷居到高雄,在台北唸大學時常在攝影比賽脫穎而出,畢業後創業和經營建設公司,直到退休再度積極投入藝術創作。如今他將澎湖老家的咾咕石和枯木搬入「宅內」個展,以數十年前的建築工法鋪陳一個凋敝的居所,並且展示2020年收到的一張土地產權公文,陳列宅內長者和工作人員的肖像。換句話說,許進源的自傳式敘事核心是以重造家屋和再現人事物的照片文件,來邀請觀者進入他沈潛半世紀的記憶洞穴。

然而,如此取自記憶倉庫,聽從呼喚而井然出現的物件裝置,其實並非是記憶真正的運作過程,因為記憶的複雜性不僅止於儲存和擷取,還包含重組、編造、遮蔽和象徵。記憶往往隨著時間流淌和當前的各種需要,而幻化變質,其意義也會不斷地復活衍繹,甚至以令人難以預期的方式蔓延發展。

「宅內—許進源個展」,攝影作品與複合媒材,2022年,圖版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 

「宅內」的建築架構和人像留影,隱然有時光倒轉和抗拒遺忘的意念,並且透露力圖保存澎湖常民文化襲產(heritage)的意味。但可惜在記憶所繫的美學反思上略為不足,尤其錄像作品《76號公路》敘事觀點失之紊亂,這部影片記錄一艘船從台南安平港載運伐木到澎湖的過程,船上藝術家、同行者和拍攝者之間的談話有些散漫失焦,以致於減弱了整部影片的力道,令人無從體認到展覽摺頁所說明的創作構想。

許進源,攝影作品《宅內》與錄像作品《76號公路》,2022年,圖版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 

當我們回顧台灣當代藝術中,有關澎湖家鄉主題的創作,必會想到陳順築深刻的影像思維和出色的藝術手法。他從1990年開始花費廿多年,以老照片、磁磚、大型地景裝置等不同路徑,不斷尋找適切的形式表達家族情感和死亡的課題。他敲開記憶的孔隙,鬆動攝影的凝結時間特質,雜揉看似格格不入的材料物件,他體會到原鄉始終是一直想念卻回不去的地方,同時也是引發藝術家無窮探索的原點。

沈靜低迴的「似即若離—紀凱淵個展」,以及濃稠澎湃的「宅內—許進源個展」,分別透過食祭和家屋的記憶溯源,探尋生命經驗的關鍵支點。兩位藝術家疊合地方殊異性和沉積以久的情感印記,持續形塑獨特的藝術語彙和時間紋理,也為澎湖體裁的創作譜系增添新的篇章。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