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吳介祥 / 第十八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540

第十八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吳介祥 , 2020年01月14日 18時14分

4季(101- 12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我欠你的畫》謝牧岐個展

時間︰2019/9/14-2019/10/19

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作品既是創作者過去對於學院、繪畫性、技巧和寫生類型的探討之累積,也是將這些探討擴大為對台灣藝術史的辯證和對話,特別是藝術史裡那些因為政治壓迫而必須被遮蔽的細節。這些題材的引用和再創作,一方面涉及藝術史好幾代的承傳脈絡,也涉及藝術史如何被書寫的問題,以繪畫性和作品本身去和謝牧岐自己所提的議題辯證,比他以前以戲謔方式退到創作背後檢視議題,更具挑戰性。此個展挑戰了繪畫性,也挑戰了視覺文化裡對原創、藝術史前輩、不可複製性和數位圖像的尊卑位階。同時,以3D列的插香器皿挑戰視覺文化裡討論已久的可複製性和現成物的議題,實為從非原創中找到原創性的佳作。

《墳.屍骨.紅壤層》梁廷毓個展

時間︰2019/11/2 – 2019/12/7

地點︰FreeS福利社

創作者打破史學、人類學和各學科田野調查的格式,藉由採訪和多種方式的擲筊、靈媒、代言、託喻,企圖在史料和文獻嚴重不足的狀況下,找出家鄉區域曾經有過的族群衝突、事件的時間性和地理關係的來龍去脈。展覽由多件作品組合,允許各種記憶、說法、臆測和占卜問靈的方式並呈,一方面讓觀眾看到歷史事實片段零星的面貌,另一方面也提出沒有哪一個學科或方法佔據詮釋歷史的優勢的新思考。影像作品利用數位技術的方便,改掉紀實性、新聞片的感覺,減弱紀錄片的特質,提高藝術家對於各個文化族群的色彩介入的程度,是頗為巧妙的手段。

《災難的靈視》

時間︰2019/11/23 – 2020/2/9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群展作品的選擇呈現災難(定義和原因)多重且多元的概念,展出有預言性的、紀實性的、虛構性的、敘事性的也有象徵性的作品。同時有涉及資訊性和告知的作品,也有訴諸感官對災難的連結和想像者,以及災難相關人的記憶,議題所及有已經過去的也有正在發生的災難。展覽涉及的災難有極逼近的,也有遙不可及的,議題和媒材既輕且重,但都因整合在靈視的概念下,而讓多視角、多種評論、多元詮釋的角度和觀看位置互相對照,對用藝術呈現災難這種不免涉及觀看倫理的策展,是取捨相當恰當的展。

《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

時間︰2019/11/2 – 2019/12/1

地點︰水谷藝術

展覽以題材和媒材差異很大多件作品組成,擴大神性的概念和範圍,神性是臆測、是紀念、是亡魂、是冤屈、是無名、是輔助威權的信仰體系…展出作品有讓人陷入迷信的行銷手段、有影涉不義歷史、有測量、有虛擬時空,也和提供資訊的科技做了未來喻示感的結合。神性和辨識科技、Siri或涉及人工智慧未來性的想像有精彩的連結。展呈的空間安排、神靈及鬼魂感、預言和附身的民俗效應,和展出的水谷藝術空間有非常貼切的結合。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