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的關係動力學《冰河時期》
吳思鋒 | 發表時間:2022/10/29 22:14 | 最後修訂時間:2022/11/01 12:46
評論的展演: 《冰河時期》滯留島舞蹈劇場 x Maylis Arrabit
攝影|黃煚哲 圖片提供|滯留島舞蹈劇場
在舞作介紹中,這麼自述:「《冰河時期》是自2020年起由滯留島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視障編舞家及團隊與來自法國的新銳障礙編舞家Maylis Arrabit開啟長達3年的製作,為四名障礙與非障礙舞者編排而成的共融舞蹈作品。」
障礙與非障礙舞者各兩位,前者為Maylis Arrabit(身兼舞者及協作編舞)與鄭祐承,後者為方士允與阮怡蓁。就整體的動作與結構來看,整個文本的意旨大抵為「人與人如何在各種形式的隔離下相互理解」,貫徹至編舞層面,也就意味著編舞者試圖調度出一種串接個體與社會,群己的關係性。
平均的「身分」組成,交換的是不對稱的結構動力。障礙與非障礙者在物理身體上的差異,本來就造致了在舞蹈空間中動力不對稱的前提,但這裡的不對稱,更是關乎通過編作的過程,怎麼使其產生另樣的意義,弔詭的是,「共融」有時候反成更大阻礙。
就此,《冰河時期》的敘述主體雖然仍建立在乘輪椅進場的障礙表演者身上,可從「一障礙者與一非障礙者」、「障礙者與非障礙者各為一組」的舞蹈調度上,「重力」的使用及其給出的意涵,實有明顯區別。當「障礙者與非障礙者各為一組」,非障礙者通常以(類)接觸即興的方式舞蹈,兩組的差異表演,形成「誰是誰的景觀」的對照,藉以給出一種相互的曖昧性。
而當Maylis與鄭祐承一組時,大多時候,兩人舞蹈、接觸的身體關係,傾近由陌生到熟悉的情感傳遞;若障礙者與非障礙者一組時,兩人的身體關係才會暴露差異的重力。譬如舞者預備脫離輪椅,滑降至地面時,多由非障礙舞者承接,可是在開場沒多久時,觀眾其實便目睹Maylis腿部隨輪椅懸起後,對於輪椅與全身的控制力。譬如當字幕打出Maylis說「有時候我覺得我的意識佔據了我的身體」,到了下一刻鄭祐承的表演,卻用非障礙舞者操控他的調度,將原語句裡存有的意識與身體的辯證,變成強烈的控制。
相對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反倒是兩位障礙表演者獨自表演什麼的時刻,不必刻意展露表演技術,也不必刻意與他人互動,不同層次意涵的重力,在那些當下的身體,自然呈顯,敞往複數。
也就是說,障礙與非障礙之間的重力承轉,在此作的接合相對簡便,在某些時刻,或許因為過於在乎通過障礙與非障礙的協作以凸顯障礙主體,使得結果適得其反,容易滑入「身分」的正確性。另樣的美學潛能,以及關係性的意旨,仍待開發。
【觀看場次】
演出團體:滯留島舞蹈劇場
演出場次:2022/10/8 19:30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