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與現實,體驗與溝通—《微醺大飯店》的三道題目
魏琬容 | 發表時間:2019/09/29 19:14 | 最後修訂時間:2019/11/12 15:20
評論的展演: 微醺大飯店 The Great Tipsy
(圖/驚喜製造提供)
開始前,容許我引用駱以軍的《西夏旅館》:
「也許因為『旅館』暗示的空間限囿,使得人物的邂逅或出場亮相,總有一種門打開的戲劇效果:密室的女人、走廊上的男人、門外的女人;侵犯者或是豔遇;某個特別的房號,房裡長期的住客總帶著神秘的故事;迷霧莊園、古堡謀殺案、色情大酒店、白色旅店......」
飯店,每道門一模一樣,直到你推開門,才知道房間藏著何等光怪陸離的事,西夏旅館、Hotel California,1408,鬼店......許多作品以飯店作為各式故事的縮影,《微醺大飯店》也是如此。
從2019年1月16號到8月25號,《微醺大飯店》一共賣出了一萬四千六百一十張票券,長銷長紅。《微醺》雖然不稱自己是劇場,但我認為其作法有值得借鏡之處。本文將不會過多著墨於《微醺》的內容,而聚焦於「體驗」和「溝通」,以三道題目討論《微醺》的作法。
(圖/驚喜製造提供)
第一道溝通題,你要如何賣一個體驗?
驚喜製造團隊之前的作品《無光晚餐》、《一人餐桌》,雖然也是賣體驗,但從名字就能略知端倪,不像《微醺大飯店》,光從名稱猜不出內容。網站上,僅知道「90分鐘沉浸式體驗」「三杯調酒X三道小點」「五場房間X五場表演」,細節不透露,賣的是一份神祕感。
《微醺》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從第一關起,就掌握了和觀眾溝通的要訣。《微醺大飯店》所創造的體驗,從訂位那刻就開始了。訂位之後,你收到署名「微醺管家」的來信,信的開頭是—
你好,我是微醺管家。
得知你即將於 08/14 前來,我相當興奮,
實在是迫不及待想見見你了。
忘記自己訂位時段的話,
請在信箱尋找:「微醺大飯店-訂單完成信件!」
記得把重要的日子加入行事曆,如同我重視你一樣。
信中清楚、明白、不卑不亢地說明來到微醺大飯店應注意的事項,包括:若你的體驗同行者中有孕婦、酒精過敏者、未成年者,建議將票券轉讓。若你因宗教因素有飲食禁忌、或有任何飲食過敏,且未在訂位時備註,請於收到本封信的當下回信告知,現場無法臨時調整飲食狀況。
停車資訊這一欄,則是幽默的提醒
停車資訊 | Parking Info
想停車?
喝酒不開車,安全你和我。
如果無法克制酒後開車的衝動,請至:
敦化南路派出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219之1號 (註一)
從此信件不難猜出,驚喜製造團隊不斷處理各式突發狀況,數月累積下來,才成就這封信件,簡直可收錄表演藝術與觀眾溝通教科書。這第一題「你要如何賣一個體驗」,驚喜製造團隊答得漂亮:「足量的神祕感,加上面面俱到的事前溝通」,果然引發了熱潮。
(圖/驚喜製造提供)
第二道溝通題:如何創造構築在現實上的魔幻?
訂位後,賓客依從指示來到Home Hotel,一個真正的飯店。大廳進出者,有些是真的住客,有些同我一樣,是微醺賓客。於是,這帶來第二題:如何創造構築在現實上的魔幻。
驚喜製造團隊在此做了明確選擇,他們的角色刻意選用女巫、王子、國王、公主、騎士等等與現代都市差距很大的人物設定,以凸顯魔幻虛構成分,去創造一個以現實為基礎,但是帶點魔幻感的體驗。
而我有興趣的是,魔幻與現實的邊界怎麼劃,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下,使觀眾最大程度沈浸於你所創造的世界?大抵而言,《微醺》作得不錯,優秀之處我不多提,以下簡述我所觀察到《微醺》中的一個滿分點與兩個小破綻
1 滿分:平面與小物品設計
《微醺》有著非常強的設計團隊,進場配發的黑色小手袋、離場的信箋,主視覺的字型,每一項設計的風格都相符,樣樣到位。自踏入飯店的那秒鐘起,這些設計極有效地讓微醺賓客進入狀況。如果《微醺》是一個演員,這一上場一亮相,就拿下不少分數。
(圖/驚喜製造提供)
2 破綻一:房間美術設計
入場設計如此高水準,我對於各房間的美術視覺設計抱以高度期待。但相較於平面和小物設計,房間的美術設計細節處稍弱。
女巫房中懸掛各式布料、藥草瓶,營造巫的神祕感,但女巫是哪一個民族?哪一個時代的女巫?為什麼是這些顏色的布料、配上這些植物?未見清晰的設計概念貫穿。
(圖/驚喜製造提供)
國王的房間中,桌上一盤西洋棋,營造城堡氛圍,但,棋盤上各個旗子的位置卻是錯的。注意到棋子擺錯的那一秒,我突然懂了電影《全面啟動》裡渡邊謙的感受。
《全面啟動》中,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為了騙取渡邊謙腦中的秘密,夥同隊友打造了幾可亂真的夢境,一切擺設都和現實一模一樣,眼看渡邊謙即將一五一十全盤托出秘密之時,他陡然醒覺「這不是真的,我在夢中」,因為「這地毯的顏色大小都對,但質料不對!我的地毯不是這質料!」,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功敗垂成。
越是近距離,細節越重要,這是《全面啟動》教會我的道理。《微醺》的設計力度在小物上頭顯得充裕,但在房間的美術細節上略顯不足。設計即是一種溝通,當角色對話線索少,觀眾會從房間細節找線索以拼湊故事全貌,如果美術設計背後沒有一致的邏輯,會使體驗減色。
(當然我明白,設計能做到多少,與預算有關係。以下且讓我舉個不需要預算的例子)
(圖/驚喜製造提供)
3 破綻二:如何處理飯店的「後台」
如果華麗大堂是飯店的「前台」,飯店的「後台」就是樓梯間、停車場、廚房、垃圾集散場。一般來說,飯店住客無法接觸飯店的後台,而《微醺》讓賓客經過這些地方,對體驗者而言,上一秒是微醺酒吧,下一秒門推開,竟是最普通的的白瓷磚日光燈樓梯,不免幻滅。其實,只要稍稍帶個話:「這是微醺管家的神秘通道,為了讓大家有熟悉感,特別作的跟你家樓梯一樣」,以話語延續故事,使魔幻感延續,就可讓讓願意待在故事中的觀眾,有個相信的憑據(而且不需要追加設計預算。)《微醺》未能處理這點,較為可惜。
如何劃定魔幻與現實的邊界,其理,與奇幻文學相通,比如在一個以巫師為主角的故事中,如果可以揮揮魔杖,令千軍萬馬敵人退去,為什麼不能揮揮魔杖讓水退去,而要搭橋渡河?
為什麼要搭橋渡河,理由可以有千百種,但無論給了什麼理由,它不能與作品其餘設定相違背。魔幻與現實的邊界要劃在哪裡,純是創作者的自由,但這條邊界必須有一致的邏輯,不能自相矛盾。《微醺》所創造的體驗已有樣子,若能將破綻補起來,使得魔幻與現實的疆界一致,觀眾的體驗會更佳。
(圖/驚喜製造提供)
第三道溝通題:你希望觀眾抱著何種期待而來?
《微醺大飯店》常常被拿來與《Sleep No More》比較,《Sleep No More》為沉浸式劇場,運用整間飯店當演出場地,以馬克白故事為本,觀眾戴著面具,如幽靈一般,近距離站在表演者身旁觀賞故事進行,不介入演出。
《微醺》共有五個房間,女巫、王子、國王、公主、騎士各據一間。微醺賓客分批進場,每組5-6人,進入不同的房間,和演員互動。同組賓客的行為反應,將影響該組的體驗感受。體驗全長90分鐘,只會進入四個房間,剩下的那一間就是遺憾。
雖知道大家拿《微醺》比《Sleep No More》,但驚喜製造團隊選擇不針對此一聯想多做回應。《微醺大飯店》從來不說自己是劇場,而是反覆強調「體驗」二字。(註二)
「如果我一開始就知道不應該以劇場角度看《微醺》,體驗滋味是否不同?」我思索。
隨著跨界作品越來愈多,這問題日益重要。我觀察到一個現象,跨界作品常遇到失望的觀眾留下評論,製作團隊回覆「這個作品本就是____為主,____為輔,你這角度錯了」
每回遇到這情況,我總想,這類對話如能發生在欣賞作品之前,該有多好。
這類溝通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恰恰好?該做到什麼程度,才不致淪為「指導觀眾該如何感受」?每個作品狀況也不相同,其中分寸拿捏並非易事,因此更不應該忽視。也許,事前溝通做得好,可省去事後聲嘶力竭為作品辯護的心神。
最後談談《微醺》的價值,我認為驚喜製造團隊以商業模式,為這類的作品打開一條路,是喜事,值得關注。一方面,《微醺》其溝通、設計等手法,能讓劇場團隊作為借鏡,二方面,《微醺》證明了「體驗」的市場大有可為,劇場人常常喟嘆圈子小觀眾少,《微醺》帶來一隻(可能的)獨角獸,你看,願意買票體驗的人這麼多啊,一萬多張票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的發展。
(圖/驚喜製造提供)
註一:敦南派出所與Home Hotel 為共構建築。此信件巧妙地暗示了體驗地點。
註二:我最初也是抱持著「看表演」的期待而來,過程中我也時時想起《Sleep No More》,但與驚喜製造團隊聊過之後,方知道他們不強調「看演出」,而是強調「體驗」。
因此本文方向不以劇場演出的角度探討《微醺大飯店》,當時寫成的一些劇場觀點,權且收錄於此,做為參考。若從劇場角度觀之,在《微醺大飯店》中,短時間內,要從四個角色中摸出故事全脈並不容易,劇本若再琢磨,應可達到「在數分鐘內,建立角色,又與觀眾互動」。主要角色如Lobby Boy、國王等演員的表演調性一致,比起來,指引方向的工作人員們,其狀態就比較模糊,分不清是「正在飾演工作人員」還是真的在擔任工作人員。最後大衝突高潮戲,落在狹小的長廊上,不免逼仄,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