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張曉雄 / 2016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2079

2016年度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張曉雄 , 2017年03月21日 12時53分

評論的展演: 1+1雙舞作 古名伸《沙度》+布拉瑞揚《阿棲睞》 、 驫舞劇場2016全新製作《我知道的太多了》 、 2016 松菸Lab新主藝─林宜瑾《彩虹的盡頭》 、 白蹈場《白目》 、 2016新點子舞展 李貞葳《孤單在一起》 、 《2016鈕扣*New Choreographer Project 》 、 十三聲

 

2016年度的舞壇上,台灣新生代與中生代藝術家群的創作能量小爆發。其涉略題材豐盛、創作元素出新,並在跨界跨域上有著令人驚艷的成果。如入圍的《十三聲》(雲門舞集2,鄭宗龍)、《阿棲睞》(兩廳院1+1,布拉瑞楊)、《孤單在一起》(新點子舞展,李貞薇)、《The Man》(鈕扣計畫,田采薇)、《我知道的太多》(驫舞劇場,劉冠詳)、《彩虹的盡頭》(壞鞋子舞蹈劇場,林宜瑾)等,無論是直觀個人生命還是俯瞰土地歷史,體現出編舞家們誠懇的視角與藝術手法或身體語彙上的創新。

在同一期的其他新生代編舞家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了在資源匱乏的現實壓力之下,所湧現的極富創意與企圖心的製作,如白蹈場的《白目》與野草舞蹈聚落的《浮域誌異》等。在《白目》中,擅於電腦設計的編舞家李治達以極為冷靜的思考與精密的執行,讓整個作品結構完整,佈局設計縝密而頗多巧思,並發展出輕巧風趣的語彙風格,對當下年輕一代的生活處境,並做出個人的批判。在沒有資源的窘境中,編舞家還一手包辦了音樂剪輯、混音、裝置、設計以及服裝製作,充分展現了台灣表演藝術貧瘠的資源下新一代創作者自體繁殖式的無限創意。

處境大體相同的野草舞蹈聚落編舞家吳建緯,在極為有限的預算資源下,以強烈的視覺、豐沛的創意、極具個人特質的肢體、與準確的文字駕馭,將《山海經》裡神祇之命運與現實社會中的環境議題做連結,展現了史詩般的格局。以至於英國評論家David Mead留下這樣的舞評結語:… To do so would undoubtedly ruin the spectacle, one that I dare to suggest European theatres should take a serious look at.

在跨藝方面,黃翊及其團隊繼續帶著庫卡行走國際藝術節;而中生代編舞家張婷婷與謝杰樺,持續其與多媒體藝術結合之創作,在國內與國際舞台上交出亮眼的成果。

台灣不乏創意,亦不乏國際級的舞蹈表演人才。如《我知道的太多》中的簡晶瀅,最近剛剛摘下英國最佳女舞者之桂冠;而入圍的李貞葳與田采葳,都是國際天團的獨舞者(前者在以色列的巴契瓦舞團、後者在德國烏布塔舞團);除此之外,還有遍佈歐美各大舞團的舞者,與堅持在本土表演創作的大量人才,燦若星河。

在舞蹈表演與創作人才的培養教育上,台灣可以說是傲視全球。這是台灣最為國際化的藝術。但在國家文化藝術策略上,長久以來並未能看到對這一教育成就的足夠重視,以致於這些年青的藝術家在走出校門之後,不少人才流落海外,而堅持留下來的,則有不少有才華的如精靈般在陽光蒸發了賴以生存的露珠之後迅速消失了。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現實。這顯示出在專業的人才培養輸送與國家藝術發展平台之間缺少一個鏈結,形成一個不可忽視的斷崕。

低薪結構是舞蹈生態長久存在的問題,在各種製作預算審核中,評審們忽視了舞者日常的排練付出,製作行政預算裡至多只保留了舞者演出的低廉費用,這對本土舞者的生存、發展與提升極為有害。而編舞家的創作版權,也幾乎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這些,都是造成台灣人才外流或過早枯萎的主要因素。

如何制定一個完整的藝術政策與長遠的戰略目標,充分整合北中南的場館設施,挹注更多的資源去扶掖表演創意人才並重視藝術家們的付出,啟動教育部門與展演間的橫向連結,以達成藝術普及教育與藝術展演推廣的雙贏局面,進而達到國家軟實力的鞏固與提升,這,也許是人們應當重視的問題。

2017.2.28

望山居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