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姓名:白斐嵐
第三季(7月1日-9月30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策展人林怡華 《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
|
時間︰2018/05/26-2018/09/01 地點︰南迴公路沿線達仁、金峰、大武、太麻里四鄉 |
作為南迴沿線少有的大型藝術創作計畫(就所謂西方知識體系下的「藝術創作」而言),《南方以南》自有其指標意義。然此計畫最深刻之處並不在於那些冠冕堂皇的關鍵字,而是潛伏其中、或許難以一眼發現,卻是需要時間醞釀成熟的種種滲透──如創作之於自然、外地之於原生文化、個人之於社群、甚至及至公部門各處的網絡交流。在這裡,藝術不再是某種外顯的表述,而成了如媒介般的幽密小徑,讓無論是參與者、創作者、在地居民或(有意無意的)觀者得以透過創作行為,重新審視人與土地、文化間的關係,而正是在如此低調卻深厚的內蘊中,讓我們再次思考在古老民族的文化中,不以「藝術」二字指涉,卻真實存在的「化無為有」。 |
葉名樺《十七年蟬》 Lab實驗啟動計畫—無時鐘特區 |
時間︰2018/06/30、2018/07/14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
鳴蟬的一生,儘管與人類世界交集的只有短短幾周,卻在地底下確確實實地生活了十七年之久。葉名樺的《十七年蟬》也是如此,在松菸為觀眾呈現的短短三十分鐘,實為過去幾年來創作者之於藝術與生命所不斷積累的體悟與歷練。創作過程中雖多有調整,此次演出版本已與先前階段呈現大不相同,然依舊扣緊了蟬與禪的諧音雙義,並引出了創作者近年為人母,歷經生產與養育的生命衝擊,其激烈甚至帶有某種暴力的生命狀態,以破土的蟬與女人剪破陰道的生產過程相互呼應,蟬聲宛若肉身之於生物本能與哲思蟬意間的共鳴,在在讓我們切身感受「十七年」那等待沸騰迸發的醞釀過程。此外,名樺舞作總是能依循空間個性,讓空間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更在開放空間的多重視角中建立既個人又內在的觀演關係,讓舞蹈超越了身體的疆界。 |
《灰燼的呢喃-陳侑汝個展》 |
時間︰2018/07/21-2018/08/19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
以2017年於日本秋吉台國際藝術村駐村之生活為題,觸及當地人文與自然環境,以及自身在當地之經歷。「灰燼」二字作為物質存在與消逝交疊之境,正如拍攝作品中的「空間」成了無形記憶之誘發,顯得既迷人又神祕,無論是模糊了整體空間感的局部焦點,在空間之外卻又與空間相連的聲音,或以定點攝影機捕捉人們如舞台走位般的日常動線。透過鏡頭再現的「當下」,轉化為時間消逝後在空間中遺留的痕跡(策展人所謂「身體離開後其遺留或遺忘的而復返的記憶、溫度、聲音…」),與其所延續之故事,也帶出了另一種影像再現與劇場性間的對話關係。 |
Miss Misery、七転演劇部、台北劇場實驗室、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周能安暨眾等、陳家聲工作室 《但是又何night》 |
時間︰2018/08/31-2018/09/01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
在臺北藝術節一系列以「聚集」(在一起)為策展主題的命題創作中,《但是又何Night》是我認為最具說服力之作品,關鍵正在於其不(能)參與,以及其與沉浸相伴之疏離。藉由多重場景的彼此映照(中心、去中心與無中心的日常),此作實現了某種彷彿布萊希特史詩劇場式的疏離效果,看似言不及義的嬉鬧仿擬,實則讓觀眾不斷從他者觀點重新檢閱自身每一次的沉浸與參與,一再以「誰能代表誰?」「被排除的又是誰?」等質問來審視「聚集」本身既屬於又不屬於、既被包含又被排除的矛盾。此外,就製作層面而言,《但是又何Night》集結多組調性相異、關切議題相差甚遠的表演團隊,卻提供了讓各方得以平衡發揮的敘事結構,在相異間試圖深化辯證而不至分崩離析,是更難得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