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藝以兩首交響曲 描繪台灣音樂百年圖像
林采韻 | 發表時間:2017/01/28 03:10 | 最後修訂時間:2017/02/03 14:51
評論的展演: 《一路走過來˙我們在這裡》臺灣音樂故事-李哲藝
李哲藝近來堪稱年度產量最豐、面向形態最廣的作曲家,因應台灣戲曲中心開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其創作兩首管絃樂曲,這也是李哲藝創作生涯首次發表的交響曲作品,而且一次連發,第一交響曲《一路走過來》透過音符刻畫台灣音樂百年風景,第二交響曲《我們在這裡》描繪台灣音樂族群風景。1月20日在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登場的音樂會,乍聽之下是李哲藝的新作發表會,但內含的深意、試想傳遞的訊息,早已凌駕於作曲家之上,「台灣音樂」是舞台上根本的主角。
這場音樂會以「台灣音樂故事」為名,首先觸及的問題是「台灣音樂」所指為何?比如站在精緻音樂的觀點,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才有地位勾勒出台灣現代音樂史的發展;又比如民謠、民歌、客家山歌、原民歌曲、流行音樂等在台灣土地上發聲的音樂,以民間活力編織出台灣多元的音樂圖像。而在李哲藝的思維中,後者是他此次創作選擇的核心。
無論是台灣民謠,還是原民歌曲,如今出現於音樂廳舞台已是常態,但在兩廳院開幕初始,距今二三十年前,藝術殿堂所認知的「音樂」甚為狹隘。《望春風》曾被視為流行音樂禁止登上國家音樂廳;原民歌手紀曉君也因所唱樂曲不是精緻音樂不得其門而入。李哲藝兩首交響曲,直接取用在地素材,成為台灣戲曲中心開幕首場大型音樂會的主要內容,對照出時代思維的革新和轉變。
圖版提供 | 李哲藝
在李哲藝的創作軌跡中,可見他有意識的改編、重製台灣土地的聲音,賦予它現代面貌和藝術高度。《金色年代台灣夢》小提琴協奏曲以鄧麗君的經典歌曲入樂,《四月雨》小提琴幻想協奏曲以鄧雨賢的《四季紅》、《月夜愁》、《雨夜花》為靈感,《風火電音三太子》小提琴協奏曲從北管、電音出發。他的兩首交響曲也延續這樣的精神。
第一交響曲《一路走過來》以五個樂章,建構台灣音樂百年的發展脈絡,第一樂章〈自然風聲〉是一個自然歌謠的年代,可聽見《丟丟銅仔》、《天黑黑》、《思想起》等。第二樂章〈大地嘆息〉一個創作歌謠的時代,有著《望春風》、《望你早歸》、《黃昏的故鄉》等。第三樂章〈雨後春筍〉,《夜來香》、《小城故事》、《綠島小夜曲》等這些經典老歌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記憶。第四樂章〈青春吶喊〉文化意識覺醒,開始唱自己歌的民歌時代,《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等歌曲登場。第五樂章〈百花綻放〉迎向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
如果說第一交響曲是以「時間軸」進行音樂論述,第二交響曲《我們在這裡》強調的則是「空間軸」,突顯台灣土地上的四大族群。作品分為四樂章,第一樂章〈硬勁精神〉以客家歌謠為主體,包括《天公落水》、《剪剪花》等。第二樂章〈中原情懷〉集結了各地方的民歌,像是來自江蘇的《茉莉花》、安徽的《鳳陽花鼓》等。第三樂章〈河洛詩篇〉以傳統歌仔戲曲調《都馬調》、車鼓調《雨傘調》等為素材。第四樂章〈原民歡唱〉可聽見阿美族《賞月舞》、排灣族《鬼湖戀》、魯凱族《戰歌》等。
圖版提供 | 李哲藝
李哲藝以現有旋律,作為創作核心,作品的原創性,不免被提出討論,然而觀察西方音樂史的創作歷程,將民間入樂,是習慣使用的手法,而且這些作品或樂段,傳播力更強,比如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採用波希米亞民謠《雅各兄弟》;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主題旋律靈感來自烏克蘭民謠;佛漢·威廉斯《綠袖子幻想曲》以英格蘭民謠為創作基底。因此問題討論的癥結,往往在於創作過程中改編和原創比例的調配,而非是否直接引用。
又如站在西方古典音樂傳統交響曲的創作技法,交響曲應為四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慢板......,若以此規範來檢視這兩首交響樂曲,可以說完全「不及格」,但只要通曉西方音樂史的人便知道,這套交響曲的規則早已被眾多偉大作曲家顛覆而不復存在。
李哲藝作為一位有經驗的作曲家,應該有十足的能力鋪陳一首作品的結構,對於改編和原創的分野,也能清楚分辨,因此下筆時任何的音符,都可被視為「選擇」或「設計」的結果。李哲藝兩首交響曲,動用60人以上的管絃樂團,長度分別為65分鐘和55分鐘,在如此龐大交響化的格局下,很策略性的給予這些平常被視為通俗的小品鮮有的重量感。
此外,深入每一樂章,乍聽之下每首歌曲的主旋律並無多加修改或拆解,但因配器和風格上的大膽使用,如同賦予作品新生,曲和曲間的連結過場,也如同透過音樂編織了一條時光隧道。以羅大佑《戀曲1980》為例,指揮(李哲藝也擔綱本場音樂會指揮),先是以互動的方式引領全場觀眾清唱,接著流行樂器、國樂器、管絃樂器接連加入,樂器各自的特質創造出不同的音樂質感和時代感,不僅刻畫出一首曲子的多元面向,更反映了一首經典歌曲在時代軸線上的推進。
多元樂器的使用,也成為闡述這兩首交響曲的重要媒介,整場音樂會以西方管絃樂團為主體,同時加入國樂器包括二胡、笛子、笙、琵琶等,以及流行樂器包括薩克斯風、鍵盤、爵士鼓、電貝斯等。藉由這場音樂會,李哲藝不僅以作品呈現了台灣音樂的圖像,同時也嘗試形塑一個呼應此圖像的樂團編制,東西的距離不再遙遠,流行和嚴肅音樂的界線在此被打破。
李哲藝曾說,這兩首交響曲作品,是累積過去20年所繳交的成績單,作為一位台灣作曲家有責任,讓民眾感受到台灣音樂的動人之處並產生認同感,而這兩首交響曲,便是他嘗試和一般民眾溝通的橋樑。此前提也就成為打造作品的初衷,重點不在於曲子的藝術性有多高,技法有多麼創新,個人風格有多強,而是這些樂曲《一路走過來》、《我們在這裡》,有沒有機會被正視,被視為台灣音樂發展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