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林于竝 / 失落世代的「Nonsense美學」= 評風格涉「Rest in Peace」
分享 | 瀏覽數: 2438

失落世代的「Nonsense美學」= 評風格涉「Rest in Peace」

林于竝

導演:李銘宸
地點:華山藝文特區烏梅酒廠
時間:2013年5月31~6月1

烏梅酒廠空蕩蕩的空間,觀眾席左側的鐵捲徐徐拉上,觀眾面前有一輛汽車,以及一輛橫躺的機車,似乎是個事故現場。一位演員不知所云地說明注意事項後,戲正式開演。一群為數眾多的年輕人(精確地說有十七名)魚貫進場,他們穿著廉價的雨衣、短褲,帶著安全帽,背著背包,有人手上拿著飲料、香蕉點心等。他們在觀眾面前排成一列,許久之後開始脫去身上的雨衣、背包、衣服、牛仔褲、項鍊、鞋子、襪子,他們脫去身上所有的衣物只剩下內衣褲,之後開始吃東西。之後音樂聲起,他們開始隨意地左右搖晃,隨著音樂聲音漸強他們的動作也逐漸加大,音樂持續著完全沒有結束的徵兆,他們跳舞、喘息,最後紛紛倒下。只有一位年輕人持續著跳舞,隨著身體的舞動,背上的背包裡不斷灑出紙花。

所以這麼不厭其煩描述「Rest in Peace」開頭的場景,是因位這個作品徹底排除所有的敘事,只有一群演員在觀眾面前進行一個又一個行為。導演有意壓抑所有的戲劇性要素,沒有任何佈景與裝置,只有裸露的烏梅酒廠空間,極少的燈光,大部份的表演幾乎都是在黑暗中完成,謹慎使用的音樂,幾乎沒有語言。機車與汽車的事故現場是唯一「戲劇性」的部份,但之後卻不見任何發展。這齣「戲」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導演只是讓一群年輕人在這個空間裡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吃東西,抽煙,聽MP3,洗澡,晃動身體, 躺在地上喘氣。這群人在舞台上「隨意地」行動,他們是鬆散的一群,沈醉在自我的狀態裡,沒有交流,即使是群體的舞蹈也是零零落落。但是,這表面上看來「恣意的」行動,其實是導演精心安排的場面調度。起初每個演員個人的、恣意的行為,但隨著時間的經過,在不知不覺當中卻逐漸凝結,產生某種畫面,整個作品像是由碎紙屑所構成的萬花筒,每當畫面形成時總是令人驚喜。

Rest in Peace」將所有的記號、隱喻與象徵排除在劇場之外,一個努力練習講笑話的演員,突如其來的憋氣比賽,不斷出錯的口風琴演奏,支配著整個作品的是「無意義」的美學。而位居這個「無意義」的中心的,正是時下台北年輕人的形象。用這個作品,導演李銘宸成功地表象了當今台北的「失落世代」。這個世代是資本主義的破綻與無能的政府的產物,他們騎機車趕路,穿上廉價雨衣讓身上沾滿雨水與汗水,口渴喝冰涼飲料,在每個紅綠燈底下聚集成群。但是,李銘宸對於「失落世代」的表象並非「個人」,而是「群」,一種匿名性的集合體。當原本鬆散的,封閉性的,屬於個人的行為逐漸聚集形成某種畫面時,一種「群體的無意識」瞬間產生。就像是在捷運車廂裡每個人沈浸在個人的螢幕裡,卻無意間形成群體的共同性。

李銘宸是個年輕的導演,這個作品令人聯想到王嘉明的作品「殘」,但是,就概念的執行而言,「Rest in Peace」的美學更徹底。對於觀眾而言,這種徹底性有時是種侵犯或者挑釁。李銘宸徹底抽離所有「戲劇性」的要素,讓舞台的空無赤裸地顯現。「Rest in Peace」是個裸露的舞台,裸露的烏梅酒廠空間,裸露的身體,以及從音樂的夾縫當中裸露出來的演員呼吸聲,這個作品除了「直視」之外別無他物。「Rest in Peace」是年輕人直視他們自己本身的舞台。就像在開場前不知所云的announce所說的,「演出時觀眾不可以拿出手機滑螢幕」,這齣戲盧莽地要求觀眾抬起頭來直視至這一切。因為真正的「失落世代」,是連自己失落了什麼都不知道的世代。

風格涉《Rest in Peace》,圖版提供│風格涉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