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曾少千 / 從星際返照台灣:有關太空的兩個展覽
分享 | 瀏覽數: 1189

從星際返照台灣:有關太空的兩個展覽

曾少千 | 發表時間:2022/06/29 13:53 | 最後修訂時間:2022/09/28 13:39

評論的展演: 10mm-王煜松 + 何彥諺 創作計畫退回原點:林哲志個展

今日人類認識浩瀚宇宙的影像工具和技術是什麼?當代台灣藝術家如何洞察太空探索?近期有兩個展覽碰觸到這些耐人尋味的問題。「10 mm-王煜松+何彥諺創作計畫」(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和「退回原點:林哲志個展」(關渡美術館),各運用不同的視覺媒介,具體而微地處理天文學和太空競賽的題材,並且從太空探尋台灣的奇特位置,返照自身和寰宇的關係。 

本文從兩方面來觀察這兩個創作計畫的表現形式和題旨內涵。一是就觀看作品的情境,來談兩個展覽如何調度空間場景。二是從兩者的影像語彙差異,來討論藝術家考量的觀眾屬性及影像潛能。

「10mm-王煜松+何彥諺創作計畫」源自兩位藝術家身為天文愛好者,向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提出造訪拍攝基地的想法。在展場設計中,最初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天文台宿舍內部的彩色照片,家具陳設彷如1990年代天文台成立以來沿用的模樣。接著觀眾繞向一旁陰暗的走道,藉以模擬前往高山所經過的隧道。在走道兩旁牆上,掛有幾件小幅的素描作品,觀者得湊近端詳,方能看出畫中浮現的東埔隧道、沒有星星的雨夜、未溶解的熱可可飲料、玉山主峰登頂途中的人影和手電筒光線。上述作品和走廊動線鋪陳了展覽的調性,貼切重現藝術家數次登訪鹿林的所見所感。

王煜松、何彥諺,鉛筆素描四件一組(左牆),27x19.5公分;紙上墨水作品兩件一組,42.5x31公分(右牆),2022年。圖版來源: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王煜松、何彥諺,《10 mm》,三頻道錄像裝置,26分鐘,2022年。圖版來源:王煜松

「10 mm-王煜松+何彥諺創作計畫」的主展廳呈現三頻道錄像裝置,將觀者環繞包覆於一寬敞的暗室中。26分鐘的影片沉緩記錄鹿林天文台的硬體設備和工作人員。從星系圖、溫濕度計、光學分析儀器,到先進的電腦設備和巨大的LOT望遠鏡,充分顯示這座位於海拔2862公尺的觀測站所肩負的科學任務。此外,這部紀錄片也拍攝到天候不佳的雨霧山巒,雲層太厚而無法觀測天文之夜,駐站人員在室內悠然打著太極拳。

「10 mm」名稱的由來,是天文台站長在影片中解說,人類眼球水晶體直徑10 mm,有如一個迷你望遠鏡,而跨國合製的LOT天文望遠鏡則有一米甚至兩米直徑的結構,可觀測到蒼穹更遠更暗的天體。眼球和望遠鏡之間的比喻,映現出視覺條件和知識生成的關聯性。今日的科學工具和望遠鏡技術,彌補了肉眼的限制不足,增進有關宇宙運作的了解和星系距離的計算。

王煜松和何彥諺運用素樸的圖像描繪和拍攝形式,揭示天文觀測的專業設施和工作情景。他們選擇紀錄風格對應科學教育性質的題材,並以手繪速寫增添個人的感性表現。在敘事方面,影片沒有旁白和配樂,而是發揮文件證據般的用途,一五一十地記述天文台的內外空間和現場環境音,照見觀測者的生活作息,消弭了主觀的價值判斷,也排除實驗性電影的格套。

林哲志,《可能的任務》,雙頻道錄像,9分30秒,2020年。圖版來源:林哲志

「退回原點:林哲志個展」由文件檔案和影像裝置所構成,集結林哲志近年有關太空主題的作品。相對於「10 mm」的樸實紀錄,林哲志則透過虛構情節的編導和數位影像的操作,反映冷戰意識形態的延續和逆轉,並折射台灣面臨的國際政治處境。

林哲志兩件主要作品《可能的任務》、《新世界》,分別安排在白盒子、黑盒子空間中,邀請觀者定點觀看短片。《可能的任務》(9’30長,2020年)由雙頻道畫面交織台灣和美國太空人的合作和對談。兩位太空人角色(江彥賢、郭秉恩飾演)像是默契十足的盟友,攜手探測某一外星的土壤地質,並回顧登陸月球行動的歷史意義,談論台灣製造火箭晶片的技術和拓展太空殖民的議題。影片運用人物特寫鏡頭和慢動作,試圖將如此尚不存在於現實的奇想,化成具體逼真的視像。

 

林哲志,《新世界》,單頻道錄像,6分鐘,2022年。圖版來源:林哲志

《新世界》(6’00長,2022年)這部單頻道劇情短片,搬演台灣士兵加入國際太空軍事任務的異想故事。影片場景設定在一類地行星,藉由水平推移的鏡頭運動,逐步敞開一片熱帶叢林和沙漠景緻,背景還有巨型太空艙。全副盔甲武裝的軍隊正在執行偵察和攻防演練,卻突然在遠景乍現核彈爆炸火光,倏地幾位戰士被飛彈射中而傷亡,最後一名台灣軍人舉槍擊斃了美國士官,以暴力濺血收尾。整個影片節奏俐落和畫質清晰,儼然有3D建模、特效合成和後期製作的亮眼成果,然而在敘事邏輯上模糊不明,如果沒有展覽文字簡介,難以單從作品得知劇情梗概和人物關係。

林哲志編導的兩部影片在劇情和表現手法上呈現明顯的反差,從結盟合作轉向衝突毀滅,從科幻片移到戰爭類型片,一方面暗示國際政治的詭譎難測,另一方面擬仿大眾化的觀影模式。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星際想像,靈感卻是來自現實的台美關係、中美貿易戰、太空科技發展所激盪出的假設:如果台灣能夠在太空舞台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那麼未來前景將會是如何?

星際離我們如此遙遠,難以到達的行星和銀河,長久以來召喚人們的求知、遙測、甚至遨遊宇宙的嚮往,也產生大量的視覺文化和文學作品。近期有關太空探索的兩個展覽,不僅表露藝術家的觀點和洞見,也打開星際的科學和政治視野。「10 mm-王煜松+何彥諺創作計畫」透過台灣鹿林天文台的詳實拍攝,著重知識建構和觀測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提示科學研究的立意在於造福世界文明,往往超越國族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藩籬。「退回原點:林哲志個展」採用類型電影和特效合成的手法,虛擬台灣和美國之間敵友莫辨的連鎖關係,將現實的國際局勢加以錯置和改編,反思超級英雄和太空殖民的神話。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