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忠與我》與我們:觀看書毅之易,與不便之變的身體現象學
王寶祥 | 發表時間:2021/09/01 12:43 | 最後修訂時間:2021/10/06 09:39
評論的展演: 周書毅✕鄭志忠《阿忠與我》
時間: 8/14, 14:30 地點: 台中國家歌劇院
「走著走著就讓我先走 莫待身入土/ 寧可在腳步中逝去 不願倒下而入土」
──鮑伯狄倫《腳還能走就讓我先走》[1]
「媽,光是走動還不夠,我就是要聽到腳步聲,一步步落得再輕也要聽到。」
── 貝克特《落腳聲》[2]
周書毅✕鄭志忠《阿忠與我》-2021夏日放/FUN時光@臺中國家歌劇院 攝影|陳長志
等到鄭志忠 (以下區隔周書毅視角的「阿忠」) 一出場,就看到他看我 (坐第一排),看我們所有觀眾;默默數數般緩緩巡視,一個也跑不掉。
看《阿忠與我》是要付出代價的:除了門票,及一副口罩之外;還要求觀者備妥一套觀看的倫理學,阿忠一上場就要檢查。若來不及準備,那更好,表演整個過程正是嚴峻的體驗與考驗。
周書毅在表演尚未正式開始,觀眾陸續進場,就獨自在場上熱身。其中一個雙臂環抱,軀幹扭曲的動作,讓我想起奧地利畫家席勒 (Egon Schiele) 的自畫像;似乎有意無意間也勾勒出他將在舞台上類比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放大審視自我的主體性。[3]
而鄭志忠出場不必熱身,只需用冷峻的眼神環視來暖場,眼光一掃就秒立自身的觀看主體;而他主體領域性的即刻搭建,實乃必須,好因應他腹背夾擊遭定靶的客體:一方面橋接「我」周書毅對立面的阿忠;另方面作為非專業舞者以及身障者,他必然成為吾等觀眾客體化的觀看對象。
然而「我們」只是假設: 第一,虛妄假定我和其他觀者均是無身障的多數,其實當場就見至少一位坐著輪椅的身障者。第二假定是身障本身在舞台上會成為焦點而景觀化。此種我們vs.他們,觀者vs.奇觀是二元對立的固定架構,被鄭志忠有意識地劈頭就來個回敬,雖不致瓦解,但立刻鬆動。
觀看倫理依舊是嚴峻挑戰,首先迎面而來的便是如何觀看身障者表演舞蹈。舞者周書毅的年輕與動作便給(facility),與年長又行動不便,需要輔具(facilities)協助的劇場人阿忠,光是在舞台上僅有兩人所形塑的視覺落差,已形成強烈對比。更強烈的是鄭志忠這位台灣小劇場老鳥前輩,又必須在並非自己的場子,尋找自己的舞台。然而無法自然落腳的表演者如何舞蹈?讓身障者跳舞,尤其是缺乏運動自如的肢體,是否可類比要求視障者在視覺藝術上發揮?再者,傳統的美學欣賞,慣用的批判語彙,能發揮多少作用?
表演尚未正式進行,就已拋出對觀眾的大哉問。一旦開始,周書毅提問更多,全劇間歇穿插以各種對話般地詰問,如同現象學(phenomenology)探問的是自我意識到底是「長這樣」? (what it is like)。主體似乎是周書毅,所以衍生《阿忠與我》,阿忠是對立面的客體?其實不然。除了一開始藉由字幕表明了他與阿忠的相遇是找回了自己的身體,其他部份並未如此主動提出主體的觀察,而展現了近似「前反思性」(pre-reflective)的自我意識,亦即不運用主體思考,而是依附於,甚至寄生於對於他者的詰問;用身體思考,來探索自我。尤其藉由針對阿忠的提問,突破慣性的身心二元對立,而寄心於身,展演了現象學家梅洛龐帝 (Merleau-Ponty)強調的體現意識。阿忠與我的關係並非極地化的端點對立 (polarization),而是如同修辭學上的交錯列配(chiasmus)譜出梅氏所謂十字型的主體與世界的交織(chiasm)。
周書毅✕鄭志忠《阿忠與我》-2021夏日放/FUN時光@臺中國家歌劇院 攝影|陳長志
接下來幾點的觀看倫理探詢,就嘗試用身體現象學,搭配舞作中出現的提問來切入。
1) 化身(incarnation):(「你的電輪用多久了?二十年」)。
化身就是扮演,如同法語慣常說飾演某角色叫incarner un rôle,等同英語的體現(embody/incarnate)。從開始外對外的對峙出發:阿忠坐輪椅外圍繞圈,舞者以外人身分對他者好奇提問,周書毅漸趨內化異質,而體驗異質終徑就在體演阿忠。然四肢健全扮演身障者,逃不過本質論(essentialism)質疑: 飽滿身軀如何摹擬肢體萎縮?此類挪用是否產生剝削他者的問題?他不重他是我兄弟,雖溢滿移情式的人道關懷,但從能/不能(dis/ability)的身障位階延伸,也不無可能衍生出主顧/老闆 (patron) 上對下,主體對客體,我群/他群的廉價消費 (patronizing) 的觀感。
周書毅避開消費陷阱的策略是直接翻轉身障的位階:透過教學法(pedagogy)所規範的師徒制,重塑權力位階;以障為師,從失能育能,從無力陪力(empower)。坐上輪椅並非體驗營式的打卡,而是學習不落腳地運用雙手輔助移動;柱著拐杖不練特技,而在重新找到肢體的平衡點。從學習匍匐爬行當第一課,拜忠為師;阿忠與我,我演阿忠。
2) 合體 (incorporation):「一個人四隻腳」。
當周書毅如同哈姆雷特獨白所說的「太過扎實的肉身」企圖要體演朝露化的消蝕,反而更加凸顯其過於飽滿 (too too solid) 的實體 (substance)存有性。[4] 基於本質上的存在尷尬,周書毅將身體(法文的corps)轉化為單位(英文的corps),蛻變為生物有機體(organism)中的組織單位(member),以便與阿忠部隊集結合體。無論平行的電輪左右協調並行,或垂直的雙杖上下擺動,周書毅原本具備的肢體輕易(facility)被框限在身障設施(facilities)中,反而變得不易。代步代表重新學步,拄杖帶來新的肢體挑戰,彷彿讓觀者重溫阿忠幼年罹患小兒麻痺後必須經歷的磨難;此等肢體掙扎反而是歷經幾乎一輩子嫻熟使用拄杖的阿忠現在所無法體現的。將「我」併入 (incorporate)阿忠,蛻變成阿忠與我的共生體。「一個人四隻腳」,阿忠與我,我是阿忠。
3) 親身 (caro/carne):「左腳掌向著我的方向」。
與阿忠同手同腳的手足之情自然容易令人動容,但同情自有其政治性,一種企圖翻轉權力位階的緊張關係;同體亦有其侷限性,陪伴的界域總能一刀兩切。強調正向的人生奮鬥自有其值得肯定之處,但我認為《阿忠與我》最特出與可貴處,在於暴露出在扮演體驗後,在合體共融後,個體依舊孤獨。
因為體驗,所以親近。拉丁語的肉體因而演變成義大利人日常的親愛的(caro/a)。然而身體只能是自己的, habeas corpus,即使法院訓令召喚的身體,也只能是當事人本身。無中場的《阿忠與我》越近後段越暗黑,即便聚光燈也愈發強烈,但更像是逃生指引。光明面是與周書毅合體,讓不認識的觀眾也能裝熟的親愛的(caro)阿忠; 而暗黑面是在拄杖架上輔具框架後,陡然壯闊起來的規訓師鄭志忠。因小兒麻痺癱瘓腿部,大腦無法使喚,無從規訓;但規訓拐杖菜鳥周書毅的阿忠,爆發出無可遏抑的剽悍原力,即便暗黑,卻無從仿效,更無法規訓;他會從親愛的阿忠,化身性好吞噬的肉食男(carnivore)?亦不無可能。阿忠與我,我親阿忠,後果自負。
4) 肢解(dismember):「褲子裡面有身體嗎?」
紐時與紐約客長青樹舞評人克羅切(Arlene Croce)曾將史特拉汶斯基與巴蘭欽合作的現代芭蕾《競技》(Agon,1957) 比做「友善的對抗」。兩大巨星的跨界合作,但這合作的本質卻是一如芭蕾主題的對幹(agon)。溫情有餘,鄭周合作其實可進一步探索的,也許是不必侷限於倒下後,如何再奮力站起來。若是倒下(fall)可視為失敗(fail),那謹記貝克特對失敗如是說: 敗了又敗,敗更厲害(fail again, fail better)。表演創作又非復健療程,為何非站起來不可?
政治正確是王道的主宰下,身障被固著為特定的存有狀態(being),若有任何變成 (becoming)之可能,都直接轉往有待改善的靈薄區(limbo),無法往倒下或變壞的方向挪移,這對於表演藝術不知是喜是憂?
周書毅一度提問:「褲子裡面有身體嗎?」,耐人尋味的,並非探究有或無的答案,而是見與不見,似乎點出了周書毅企圖親身從化身阿忠到與其合體,終究會有其盲點。猶如梅洛龐帝暗示,有見就定有所不見,無法竟全的感官才是實在的身體性(corporeality)
。[5]
無法窺見的身體性才是最需要靠身體解放之處,而《阿忠與我》在後段散發出衝撞與危險的暗黑訊息,若回歸不親愛的阿忠,其肢體的解放性可能更高,如同舞踏凝視肉身壞死的生成 (becoming),將其視為唯一不變的存有 (being) 狀態。
周書毅的我,與阿忠,與觀眾,某些程度也代表了自身,他者,與世界這三邊個體與群體互動的哲學命題;而讓三者相遇的介質是透過身體。然即便與他者融為一體,莫忘一體 corpus 的延伸也終會是變成大體 (corpse)。而周書毅《留給未來的殘影》透過蒙太奇式的編舞,足見其對於逝者凝視的迷戀,也許待時機成熟,能夠更大膽凝視身體的生命邊緣樣貌。在《阿忠與我》生命軸線的十字交織,書毅化身的還是暖男;阿忠說他往常從古亭站可以一路步行到迴龍,也許在台北橋上遇見向南行的書毅,一路向西,路上有你。
周書毅✕鄭志忠《阿忠與我》-2021夏日放/FUN時光@臺中國家歌劇院 攝影|陳長志
註釋
[1] 席勒自畫像甚多,我想的是「自畫站立」(1910),又 <交織>「紅披裸男」 與「右臂置首」,綜合這幾幅畫的影像拼貼。
[2] 狄倫原曲: Let Me Die In My Footsteps。原文: Let me die in my footsteps before I go down under the ground.
[3] 貝克特原文: Mother, the motion alone is not enough, I must hear the feet, however faint they fall. (Footfalls)
[4] 第一幕第二景慨歎無法自我了斷的獨白原文: O, that this too too solid flesh would melt, 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
[5] 詳見梅式最後著作《能見與不能見》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