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姓名:王聖閎
第二季(4月1日-6月30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舌尖上的旗津》旗津灶咖 (高雄美術館《靜河流深》館外連結展覽) |
時間︰ 地點︰旗津舊海四廠技工宿舍廚房舊址 |
當代藝術以飲食文化作為創作的觸媒或議題,國內外早已有相當多先例,無甚稀奇;真正難的總是如何避免這類展演計畫落入一種由上而下的文化品味炫示邏輯,繼而,再次鞏固(而非打破)文化的排他性。「舌尖上的旗津」很小心地繞過了上述這種危險,它以高雄旗津前海軍技工宿舍內的廚房舊址為基地,將之改造成廣納各方人士、社區鄰里前來交流相聚的「旗津造咖」。在此,「舌頭」作為最關鍵的文化橋樑,一方面銜接的是味覺和感官食慾,另一方面則是承載著言說與對話之契機。在藝術家吳瑪悧的主持下,這個藝術計畫充分呈現旗津從過去大陳島軍民到今日東南亞新住民的豐富文化樣貌。當中所觸及的田野調查、故事採集工作,也未見以藝術(課程)之名的僵硬刻意,而能夠以極其軟性且貼靠周邊社區聚落的溝通語言,發展出一種長時深耕、不為展覽期程思維所困囿的藝術實踐形式,值得肯定。 |
|
時間︰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
這檔展覽留予台灣當代藝術社群一個值得思索的懸念:聚焦於「田野錄音」(field recording)的討論,可以對當前的藝術田野帶來哪些刺激與推進?策展人澎葉生(Yannick Dauby)長年在台灣奠基出的豐厚音景採集成果,搭配立方計畫空間歷來對台灣聲響文化的側重,兩者共同拉出一個不以視覺為主導的思考介面:既不囿於「文物」收集的迷思,也沒有必須創造美學物件的焦慮,「電影耳」充分運用展場的聆聽間,輔以節制的文件、照片等多元媒介展示,來喚起人們對於聆聽的記憶或興趣。 台灣視覺人類學的先行者胡台麗早年的許多紀錄片雖然也關注到部落文化裡的各種舞蹈、儀式與歌聲,但它們多半仍依附於紀錄片的述說主線;澎葉生的田野錄音取徑顯然更能讓人單單聚焦在環境聲響所能創造出的潛在敘事與空間想像。雖然以「電影耳」集結多國聲音作品的格局和企圖心來看,立方的展場條件略顯侷促,但瑕不掩瑜。以此展覽為起點,其所能誘發的各種表演合作計畫、聲音裝置形式,或者踏查方法之反思,無疑是令人相當期待的。 |
周育正個展: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
時間︰ 地點︰TKG+ |
自獲得第九屆台新獎年度視覺藝術獎的《東亞照明》以來,周育正確立了一種擾動社會勞動與資本關係的生產模式,以及圍繞此一模式而衍生的「藝術的社會交往如何可能?」的反覆辯證。 一方面,他多半能以觀念性的手法,回應藝術領域內對於形式、類型的既定想像;另一方面,藝術家像是個社會關係中的「感染因子」,將原本不可能湊在一起的物資、勞動、服務,乃至於商業品牌全數聚集,形成各種非典型的「異業結盟」。此次個展大抵仍不脫上述的操作方式。我們於是看到藝術家招來臺北石碇山區的手工製麵師傅製作而成的大型裝置,以及Dyson品牌贊助的居家清潔電器交織而成的奇異風景,充分突顯出一個極其聰穎(但有時是過度聰穎)的資源運作暨交換模式。 藝術家近期運用大量關鍵字叢集的冗長命名方式有其創意,且確實比早期的《東亞照明》更能讓不明就裡的觀眾快速進入其觀念性的思考脈絡。但它對於乾淨、清潔、衛生等概念的辯證,與其資源調度的操作一樣,在在顯示一個「順著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的毛摸」、高度悠遊的藝術經濟位置。雖然仍具啟發性,但這背後的藝術姿態更多的是一種溫馴,而非挑釁。 |
無法專心的煙—陳松志個展 |
時間︰ 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
陳松志向來是引領觀眾注意事物細節與微弱感知的能手,此次個展他運用活性炭顆粒潑灑在白色地墊的方式,創造出一個持續變動、令人感知陷入混沌的矛盾空間。觀眾像是走入一張黑白照片的奇異風景裡,一方面聞到活性炭用來中和異味與除臭,其本身的特殊氣味。另一方面又充分意識到,不斷被人踢踩的碳粒仍持續「污染」白地毯的事實;脫下的鞋子暗示著居家空間的休息與放鬆,但滿地黑碳粒不僅令人坐立難安,更讓人重新思考空間的公共性基礎;展場排風口的一側播放人們平時工作會當作背景的古典或流行音樂,但另外一側卻又同時播放賣藥電台、談話節目的內容,不斷干擾著你。 細究之,這無比混沌的風景的每一個組成部件,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都找得出合理的原初脈絡,如今卻被藝術家以如此騷動(但也詩意)的方式揉雜在一起。就空間裝置的形式來說,這檔展覽的操作方式是其實古典的。但對評論的語言來說,它的無以名狀依然有效並充滿了誘惑力,因為它依舊透過挖掘日常最為陌異化的一面,為我們指出感性經驗的可能空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