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王聖閎
第1季(1月1日- 3月31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
時間︰2017/1/15-5/14、3/25-6/25 |
「近未來的交陪」徹底活用文化園區空間及地方連結的多層次資源調度,清晰例示一檔真正意義的研究展所能擁有的深度與廣度:展覽不僅從新舊媒材所激發的感性經驗層次上,找尋當代藝術與常民信仰文化、傳統民藝之間的美學對話,更試圖在兩造之間推動一系列深入基本詮釋框架、典範參照體系,乃至於理論概念創造的思想交疊運動——這些都是當代藝術亟待處理的核心課題。展覽取道攝影史的梳理工程,巧妙地繞過傳統「美術vs.工藝」壁壘二分的思想窠臼,對於傳統民藝、民俗這塊沃土漸次在當代藝術的討論中被棄置遺忘的現象,提出另闢蹊徑的討論脈絡。透過援引「交陪境」這樣一個象徵民間社會自我組織力的概念,「交陪展」暗示一條從台灣自身歷史文化語境內部出發的理論企圖心;藉由紮實的前置調研、不同領域創作者的聚集對話,以及多層次的講演事件規劃,展覽充分勾勒出這種原生性理論如何能從在地創作成果裡孕生的具體道路。 |
Injector before Null ─鄭先喻個展 |
時間︰2017/2/4-2/25 地點︰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
以空白展間指向藝術的可見∕不可見性,是自觀念藝術發展以來,歷經諸多知名藝術家演繹而不易再有發揮空間與新意的陳套議題。但鄭先喻的作品〈沙箱〉(sandbox)不僅「見人所未見」創造出一個可感但作品在場性卻被置疑的藝術事件,同時,也將上述議題重新架構在基地台充斥、社群網絡連結即時的當代手機連網時代氛圍之中。展覽不僅以手機簡訊迫使觀眾暫別「打開屏幕即見世界」的當代視覺文化慣習(和錯覺),更從科技藝術的視野邀請觀眾重返文字詮釋與視覺性、想像虛構與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古老問題,充分展現藝術家駕馭當代媒介感性和過往藝術史課題的精準能力。 |
2017TIFA無垢舞蹈劇場《潮》 |
時間︰2017/3/8-3/12 地點︰國家劇院 |
無垢舞蹈劇場歷來作品皆倚靠一個由燭火、供物、儀式氛圍所環繞而成的抽象神性空間。如此雖創造出細緻、凝練且獨樹一幟的舞蹈語彙,但在近年卻也漸次顯露過度追求形式之美的瓶頸,使其汲取、轉化台灣在地文化紋理諸多細節的創作未能再更上一層樓。然而此次新作《潮》裡極具強度和張力的獨舞段落不僅提陳出前所未有的身體性想像,更蘊含著特異而具發展性的美學潛能——其力量不再是來自對常民生活要素的模擬、提煉,也不再是仰賴宗教儀式氛圍的共同體召喚,而是徹底根植於肉身層次、真實無比的激烈耗費。開場的獨舞段落乍看之下是一種徒勞、沒有出口、永劫回歸的「虛耗」,卻與台灣總體社會文化的某種命運寫照,隱隱地共振著。舞者最終那鼓動著莫大身體能量、將整個劇場空間都徹底撕裂的喊叫聲不僅令人動容,更衝破無垢舞蹈劇場日漸定形化的神性空間,開啟身體性想像的新局。 |
伏流‧書寫 |
時間︰2017/3/18-6/4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
「伏流‧書寫」聚焦小至個人生命經驗脈絡,大至國族、重大歷史事件之縱深視野,宏觀與微觀層次兼備的精神結構暨感覺結構摹寫。相較於不假思索卻流於美學上之平板呈現的俗常紀錄形式,本檔展覽充分挖掘、探索視覺藝術在面向社會時,最有意思的幾種回應方式:身體感覺的重新調度、紀錄形式的介入與轉化、多層次的符號裝配與重新提煉…等等。展覽的作品選件甚佳,在規模適中的參展藝術家人數與作品件數裡創造出縝密內聚的議題框架,同時也有效建立起台灣本地創作者與他國藝術家之間的對話關係,展現年輕一輩的公立美術館內部策展人在跨文化比較參照上的閱讀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