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王聖閎 / 第十六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2180

第十六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王聖閎 , 2017年07月13日 18時15分

提名觀察人姓名:王聖閎

第2季(4月1日- 6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Gurindam Jiwa:區秀詒個展

時間︰2017/04/12-30

地點︰海馬迴光畫館

區秀詒近幾年的創作,結合著擴延影像、裝置,以及類電影 / 紀錄片的實驗形式,已發展出一整套相當可觀且成熟的音像語彙;其作品總是靈活拼接各類拾得影像,信手拈來地縫織多元的音樂、民間傳說以及神話敘事,風格獨樹一幟。

此次個展不只呈現藝術家向來極具跨文化視野的錄像作品,同時也完整展現她處理空間配置的能耐。展中影片與相關符號、物件、文字之間不僅搭配得宜,豐富而具可看性,更在影像敘說的方法上,展現出一種穿越連結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史的企圖心。

旋轉世界的靜止點—陳萬仁個展

時間:2017/04/22-05/28

地點:双方藝廊

陳萬仁歷來的作品都有一項核心特質,亦即引領觀眾深入錄像藝術的根底:影像迴圈(loop)。此次個展頗有總結他這條創作路線的意味。憑藉著無縫接軌的迴圈機制,他總能在最平凡無奇的被攝對象和景物之中,激發出最為殊異的影像世界。譬如此次展出的「泳者系列」,錄像將泳者徹底鎖在不停擺動四肢、划游的重複動作裡;原本平淡無奇的日常切片被無限擴增、延展,片刻成了永恆。這些泳者自始至終都「泅泳」在這面液晶螢幕所構成的數位海洋裡,永遠上不了岸。影像內部創造了一個「既沒有真正的開始,亦無所謂真正的結束」的詭譎世界,隱隱指向當代生活情境中的孤獨和疏離,徒勞與虛無,是善用影像機制並體現藝術家個人獨到觀察的一檔展覽。

基進的書寫形式

時間︰2017/04/29-06/25

地點︰鳳甲美術館

「基進的書寫形式」規模雖不大,但作品選件甚佳。展覽從空間、動線之安排,到作品之間的潛在呼應與對話,皆有細緻考量,完整度高。多件作品的展呈形式頗有亮點,且對於「文字與圖像、書寫與視覺之關係」這個古老議題,並未困囿於一般文件/檔案展呈形式的窠臼,而能回歸藝術作品的感性層次,提出具當代性視野的回應。值得鼓勵。

無何處—何采柔個展

時間︰2017/06/10-07/08

地點︰伊通公園

何采柔的作品形式甚為簡約,對於媒材語彙的掌握精準到位。其作品所欲表達的內容並不複雜,多是運用現成物、平面繪畫以及空間裝置,表現日常生活感的題材。但她卻能夠不落俗套、從中挖掘新意。這歸功於她優異的空間處理能力和劇場經驗,本檔展覽充分顯現出這點。在構思作品的相對位置時,何采柔總能整體考慮看展觀眾的視角與動線;遊走在作品之間,能清楚感受到藝術家所設計的特殊「景框」與「構圖」,使其展覽處處是細緻的風景。

時間91平方米—吳其育個展

時間︰2017/05/06-06/25

地點︰TKG+

吳其育歷來的創作總能超越紀實的層次,從在地政治或經濟的歷史脈絡中,找出改寫地方傳奇、連結新聞軼事的歧異文本。重點不在於影像敘事是否通向真實,而在於重新編輯、誤讀,乃至於刻意岔離所創造出的閱讀距離。

本次展覽的兩件主要作品《折射》與《高速落海》,前者以蘭嶼達悟族創世神話中的兩次大洪水為本,後者則是以1996年台海危機時,飛彈劃破天際卻又快速墜入海面的新聞影像為起點,兩者皆創作出有著科普節目外貌一般的虛構影像,一方面是對歷史的重新凝視,另一方面則是在展覽空間之中,開發出別具新意的投映形式,是少數能夠從影像發生學角度,思考「投影所謂為何?」的年輕創作者;如此不困囿於紀實緊箍咒的創作路線,更值得持續觀察和鼓勵。

明日和合製作所《尚未指稱的對話》

時間︰2017/04/04-05/17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尚未指稱的對話》有著透過觀眾超近距離的參與互動,以期開發出嶄新敘事生產模式的企圖心。儘管整體而言,此次演出僅是一顆尚待琢磨的璞石,並非方方面面皆精確到位的成熟之作,但仍能引出不少值得思索、推敲的實驗性意義。

近年來,以觀眾的即時回饋和親身踐履的「參與式展演」其實屢見不鮮。當中,亦有不少創作計畫藉助科技媒介的溝通特性,以跳脫被動且僵固的「表演者—觀眾」互動模式。在此脈絡意義上,《尚未指稱的對話》的展演嘗試可延伸與近年數位藝術對於「觀看事件」的探索,以及當代藝術對於「檔案的再啟動∕活化」的議題一併思考。如何善用參與者的敘事能動性,會是參與式展演未來發展的觀察重點。

勇為—王鼎曄個展

時間︰2017/04/29-05/27

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

「勇為」是近年少數透過教會羅馬字的文字系統來切入歷史記憶和政治受難者情感的展覽。不明就裡的一般觀眾,初次見到這些作品,恐怕多會將之視為難以解碼的陌生外來語,必須進一步仔細閱讀才會發現,這是極其貼近我們母語語境的文字系統。王鼎曄巧妙地運用了這層閱讀上的相對不熟悉,使陌異的隔閡感成為發人省思的力量來源。
藝術家以紅土在展覽牆上、大理石或水彩紙上呈現諸如《Sok-chēng》(肅靜)或是《nn̄g-ê su-liām》(兩個思念)等文句。一方面為沉默失語的歷史成功找到直接而感性的視覺形式,另一方面,也透過閱讀解碼上的曖昧、敘事上的模糊,引領觀眾思忖除了語言文字之外,其他同樣發生在台灣歷史之中的記憶、認同與情感的種種斷裂。是一檔形式考量細緻且後座力強勁的展覽。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