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姓名:王聖閎
第4季(10月1日- 12月31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時間的女兒─黃立慧個展 |
時間︰2017/10/4-11/11 地點︰海桐藝術中心 |
「時間的女兒」展場空間本身並不大,作品件數亦不多。某個程度上,整個展覽可以看作數件行為錄像、文件,以及裝置共同組成的單一作品。它們全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主題—有著政治犯身份的父親黃英武先生,以及他與藝術家女兒之間的關係。由此核心向外發散,則是一系列觸及親情、歷史、政治信念,乃至於家國想像的課題。 透過展場空間氣味的觸媒、蹺蹺板的擺盪,以及行為錄像的象徵性演示,黃立慧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關於政治信念的閱讀及協商空間,繼而從另一剖面切入台灣政治壓迫歷史的未明空間。其中,有著屬於黃立慧這個世代的一種歷史描繪姿態,值得持續關注。 |
佈展中─李基宏個展 |
時間︰2017/11/15 -12/31 地點︰TKG+ Projects |
乍看之下,李基宏的「佈展中」因複雜的觀念機制設計而顯得晦澀難解,相較於當前各種積極回應在地歷史文化空缺或社會議題的創作,他的作品確實較不「接地氣」,也缺少具衝擊性的感性形式塑造。 但若細讀「佈展中」,可充分感受到藝術家對於當代展演實踐第一線的時間感、工作及勞動的意義,有著真切而細膩的思考;展覽不僅透過一套有意思的觀念機制,呈現「當下」與「過去」緊密交纏的奇異景象,其背後所帶出的文化邏輯問題—我們對於創作實驗的展示與不可展示之判準—更令人深思。 |
浮槎散記─林柏樑個展 |
時間︰2017/12/09 - 2018/03/04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
「浮槎散記」完整呈現林柏樑自1970年代以來的攝影實踐足跡:從應邀為《皇冠》、《人間》報章雜誌在80年代拍攝各種深刻的土地關懷議題、1998年展開「文學的容顏:台灣作家群像攝影」的委託系列拍攝、1999年投入為期三年的公娼運動紀錄,到2014年於海馬迴光畫廊舉辦的「私人備忘」展,這條貫穿社會空間紋理和展演空間布置的影像之路不僅內容精彩,也頗具藝術教育意義。 展覽亮點是攝影家跟隨席德進踏足民間藝術而展開的「藝術家田野」傳統,以及2014年與臺南海馬迴光畫廊三位藝術家相遇(李旭彬、陳伯義、蘇育賢)所形成跨世代藝術對話團塊。在個人主義過重的當代視覺藝術環境裡, |
姚瑞中「巨神連線」系列
|
時間︰2017/01/15-2017/06/25、201712/09-2018/01/28 地點︰蕭壠文化園區、TKG+ |
姚瑞中的《巨神連線》系列發表至今,可看到至少開展出三種表現形式,分別是剛出版的攝影書巨冊。其次是在展演空間中,以「檔案陳列室」之陣列方式呈現的影像布置。最後,則是將《巨神連線》的影像紀錄轉成猶如神龕繪畫形式的三頻道錄像裝置,搭配NASA錄製並開放於網路上的宇宙電波重新混音配樂,形成極其躁動不安的長時延音景。如果說,《巨神連線》聚焦於的是台灣民間社會總體的「欲力投射」,那麼上述三種表現形式則可說是姚瑞中豐沛的「實踐力投射」——是藝術家對土地的親身感受、對環境空間的敏銳思考、對過往痕跡的描繪踏查,以及對未明歷史的有意識追溯。其意圖化為多面向的書寫、觀察及行動。無論就實踐方法還是就媒介形式的探索而言,姚瑞中的《巨神連線》系列都深具獨到觀點,發人省思。 |
「空氣草──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 策展:張君懿 |
時間︰2017/11/16 - 2018/01/14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北區藝術聚落 |
「空氣草」有意思的地方是策展論述裡鮮明的植物性意象:這種鳳梨科植物既可攀附生長,也能離根存活;有土則長於其上,無土則獨株而生,擁有極其頑強而悠遊的生命姿態。策展人張君懿以此勾畫一種自由的藝術創作主體和活躍的多向連結能力,並以此設想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能在展覽的架構下形成活性化的共作平台。 這檔展覽另一可觀之處,則是策展機制本身能夠緊貼著創作實踐的思維模式走。策展人採取的方式是盡可能給予每一位藝術家充足的時間進駐場地空間,與之對話。同時,也讓創作者們尋找彼此作品之間能夠相互蔓生、對位的可能。概念上,展覽透過「物件─道具」、「行為─表演」、「裝置─造景」這三層轉換介面,積極創造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融合交會,頗具巧思。 |
缺牙鋼琴─劉秋兒個展 |
時間︰2017/10/28-11/25 地點︰伊通公園 |
劉秋兒一般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在高雄經營「豆皮文藝咖啡館」,繼而在官方的展演脈絡之外,帶動起南部社會運動與藝術聚集的能量。在台灣的藝術空間發展史上,豆皮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扉頁。 劉秋兒本人也有持續有許多的繪畫創作、文件和手稿,但相較於其空間經營者的角色,作為藝術創作者的他身影相對模糊;即使藝術圈裡的人也未必都熟知他的創作脈絡。 策展人簡子傑以劉秋兒為了抒發親人離世之後的深深思念而購買的一架殘缺鋼琴為核心意象,梳理出一個不僅能夠走進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同時也能深入歷史縫隙的閱讀路徑。在有限的展覽空間與展出作品中,伊通公園的策展卻創造出足以連結藝術家的個人筆記、文件、計畫書等極為驚人的實踐暨思想網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擁有無比旺盛活力的創作者所能匯聚出的巨大社會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