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第一季提名名單與觀察報告
第十二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林于竝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簡述 |
鄭宗龍《一個藍色的地方》
|
時間︰ 3/ 28 - 3/ 31 地點︰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
以女性密閉房間內的身體性做為舞蹈,捕捉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當中無以名狀的情感,突破舊有的舞蹈語彙,賦予個人極私密情感新的表現形式。 |
孫尚綺《浮‧動》
|
時間︰ 3/8- 3/9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
以持續的噪音為「音樂」,視覺極限邊緣的「昏暗」為照明,近乎靜止的動作為舞蹈。藉由聲音與光線的「物質化」,重新定義「身體」的所在位置。 |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
|
時間︰ 3/8 – 3/10 地點︰國家戲劇院 |
用「加框」的手法改編『長生殿』,讓舊有的詞曲產生新的對應,並獲得新的敘事觀點。以符合現代人的情感形態,將傳統戲曲的龐大資產重組再生,再次享用。 |
…………………………………………………………………………………………………………
林于竝:第十二屆第一季提名報告
想藉著第一季的觀察報告,對於提名觀察委員的位置提出一些自我思索與期許。
新一季的台新藝術獎改變了遴選的方法,這個改變首先是增加提名觀察委員的主動性,提名觀察員必須「蒐集、發掘、深入研究各符合本獎項獎勵項目的當代藝術展演」。觀察員得以自行決定「到底要觀察什麼」以及「用什麼尺度來評價」藝術作品,換句話說,觀察員有權可以決定「什麼是藝術作品」以及「藝術作品的價值是甚麼」。另外一個較大的變化是增加了劇評的機制,提名觀察委員必須書寫評論,並主持公開的討論。觀察員在權柄增加的同時,責任與義務也加重了。
以往台新獎的評審所採取的是合議制,觀察員在共同討論之後以投票的方式決定得獎者。但是,在新的機制之下,得獎者的產生,雖然仍舊在觀察委員的共識之下產生,但是其得獎的根據卻是由觀察員所撰寫、公開發表,並且接受公開討論的劇評。換句話說,比起在封閉會議室當中產生得獎者,新的台新獎有更多的公共性。劇評的發表園地本身具有公共場域的性質,在某種公共性的基礎之下建立對於作品的評價。
對於我個人而言,批評行為介入了作品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因為批評的介入,使得藝術作品與其社會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作品有時也是某種批評,而批評也有成為作品的可能。就個人印象而言,比起表演藝術,在視覺藝術的範疇裡,作品的創作與藝術評論之間的關係似乎比較緊張而有趣。對於表演藝術而言,評論往往被視為是在整個藝術作品意義的生產過程完了之後,被另外附加的討論行為。因此,身為表演藝術的關心者,對於表演藝術評論的建立,是對於新制的台新藝術獎的期許。並以此目標與任務自勉。
在這一季的表演藝術節目當中,直覺上覺得舞蹈的作品似乎比戲劇類的作品有趣。孫尚綺的舞蹈作品「浮‧動」,以聲音、視覺與空間形式探索舞蹈的底線。在舞蹈的一開始,孫尚綺讓舞台照明的昏暗幾乎看不到,類似鐵工廠的單調而沈重的敲擊聲不斷轟炸觀眾的耳膜,一位舞者平躺在左舞台的前緣,緩慢地移動手與腳,時間無止盡地持續而逐漸增強的噪音與黑暗開始成為觀眾的酷刑。孫尚綺用是空間的失去表現舞蹈的死亡。三位舞者開始在舞台幾個方位出現,以眼神、身體方向以及肢體的接觸不斷創造、變換彼此之間的關係。這是個十分概念性的作品,孫尚綺讓原本做為燈光與音樂失去其敘述性,讓所有的要素成為「物質性」的狀態。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鄭宗龍的「一個藍色的地方」。以一群身穿黑衣,披散頭髮的女舞者,或坐或站,有時看似兀自望向窗外,有時類似某種生理的苦楚,鄭宗龍以女性密閉房間內的身體性做為舞蹈,捕捉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當中無以名狀的情感,這種形式突破舊有的舞蹈語彙的限制,賦予個人極私密情感新的語言形式。
無論是國光劇團的「水袖與胭脂」、綠光劇團的「單身溫度」或者是台南人劇團的「行車紀錄」 其實都是精緻而完成度高的作品,但是,就表現形式而言,戲劇在先天上背負「劇本」的重擔,當戲劇正忙於「再現」這個世界時,舞蹈反而更能從身體與空間的角度,嘗試以新的形式概念加入對於這個世界現狀的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