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才剛開始-《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其一:與編舞家》
魏琬容 | 發表時間:2020/05/18 16:29 | 最後修訂時間:2020/05/24 14:28
評論的展演: 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 其一:與編舞家
圖片提供|楊世豪 攝影|楊康
先講結論:楊世豪、張可揚、高翊愷聯手推出一個具備潛力的新系列。
每個創作背後都有「我為什麼做這個,而沒有選擇其他千千萬萬個主題」的理由,劇場是一門集眾人之力的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要維持清晰創作概念並不容易,有時被突然冒出來的新點子拉走了、有時被其他人的意見牽引了等等,凡此現象不一而足,而《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其一:與編舞家》立定腳跟,目標清楚明白,帶領觀眾一關又一關的過。
第一關:舞者&馬戲表演者的身體並陳
楊世豪是馬戲訓練出身,張可揚是初始街舞而後現代舞,一開始,兩人空手出場,一起作著類似的動作。馬戲表演者與舞者身體訓練不一樣,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但真正看到身高、體型都相似的兩人一起在台上動身體,那份「不一樣」更加引人思考「這不一樣,是源自何方」。
「如何讓動力延續貫穿全身」是舞蹈訓練重點之一,而在不同舞蹈訓練,又有不同的講法。在街舞課堂上是「把動作放大、放大再放大」,現代舞課堂就是「要延伸到腳尖、延伸到指尖」。舞者張可揚無論是跑、跳、踢、轉,他的動力總是連貫送至身體末梢,在楊世豪的身上,則見動力「鎖」在肘、腕 、腳踝處。
「為什麼?」我暗暗疑惑,等到大環出場,這一切豁然開朗。楊牽引大環出場,而後雙腳踩上,踩在大環中的楊世豪,身體動力與大圓結合為一體,適才「動力鎖在關節」的用法,原來是為了駕馭大環,一旦把大環「放回去」之後,這拼圖就完整了。
這,就延伸到第二關「馬戲表演者與物件」。
第二關:馬戲表演者與物件
「當一個使用物件的馬戲表演者手上沒有任何物件,那還算是馬戲嗎?」
「如果是的話,馬戲表演者還剩下什麼?」
寫在節目單上的這兩個問題,是這支作品的核心。
看完《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其一:與編舞家》,我的感覺是「馬戲表演者縱然手上沒有物件,我依舊從他的動力用法,看出馬戲的樣子。」換句話說,大環是「隱形」而非不存在。楊的身體姿態,明明白白留下空位,留予大環來填補,這恰好指向作品的核心「如果拿掉物件,馬戲表演者還剩下什麼」──不,你是無法拿掉物件的。物件已經不單單是物件,物件已經與表演者合而為一。縱然它不在舞台上,它存在感依舊強烈。
隱形著但是存在感很強烈,讓我想起英文考試的「克漏字」。克漏字這題型,總把一兩個重要關鍵的字挖掉,考驗你能不能從上下文、從平常讀的書去猜測那個「看不見」的字,一旦字填上了,通篇文詞面貌立刻清晰。但在這個字被填上之前,你會一遍一遍比平常花更多力氣去檢視其他的字詞。
楊世豪不拿大環,卻更凸顯了他與大環朝夕相處、時刻苦練在身體留下的痕跡。當物件隱形,觀眾開始凝視身體,於是有更多紛飛的聯想。
圖片提供|楊世豪 攝影|楊康
第三關 創作如登山,孤身難度高 (製作人很重要)
如果創作如登山,製作人有時候是體能訓練員、有時候是嚮導、有時候是陪伴者,優秀的製作人能幫助創作者釐清目標,制定合宜的時程、規劃良好的進度(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逐漸走向接近瘋狂式的過度產出,因此製作人的其中一項功能就是確保創作者不要逼死自己。)
演出後我與高翊愷聊了一下,原來,楊世豪心懷此創作念頭已經有一陣子了,高推薦了張可揚給他,三個人一面前行、一面探索,才有此作,對於高的眼光和判斷力,我感到佩服。
下一關: ?
上文提到克漏字題型,我個人認為最愉快的時刻,不是找到「正確」單字,而是找到不同的字填進去,整個翻轉原文(那是少數考試生活中最接近創作的時刻啊。)
《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具有潛力,可開展成一整個系列,就像克漏字填了不同字詞,可以改變文章,我推薦找體操選手(體操和馬戲都有身體和物件)、找運動選手 (身體與物件一旦加上求快、求高、求遠的競技要求,會訓練出何種不同的身體)…且讓我打住,若再列下去,我要被譏為「評論人恣意許願了」。
人人都有身體,而體育、舞蹈、武術、馬戲,身體使用大不相同,但細究又有相通處,其中幽微樂趣如海川,此系列大有可為,我抱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