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2021年的表演藝術即便在疫情衝擊之下,仍有相當精彩的藝術表現,足見台灣表演藝術創作基底累積有成,在面對不可抗力之環境變化時,在形式、議題、與美學精神等層面,都能提出適切的回應,更呈現藝術之於當代社會的位置與能力。
疫情對劇場影響,觀眾人數與製作成本首當其衝。多個製作則或以演員、場地、劇團間合作,以獨腳戲形式維繫劇場能量。《愛在年老色衰前》、《好事清單》、《母親‧李爾王》、《王子‧哈姆雷特》、《王心心吟唱-長恨歌》、《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等都引起不小迴響。獨腳戲除更考驗導演調度與場面掌控外,演員如何隻身在情緒與情節、節奏與層次上引導並長時間建立觀眾連結,更為不易。其中牯嶺街小劇場重新開幕的系列演出,不減對於前衛的思索與探求,就當代台灣世代、政治、歷史與社會的劇場精神狀態,呈現深刻反省與沉思。
自 2020 年開始,當代傳奇劇場逐場的封箱演出,見證承載無論是現實意識或美學的高度符號化戲曲,如何經由表演、身體與劇場回應當代台灣,2021年重演的《樓蘭女》與《蛻變》都是難得的經典再現。《雨中戲臺》在春美歌劇團與金枝演社演員,及編導演協力合作下,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揭露了台灣劇場所保留的、外溢於當代劇場理論認知的能量。真快樂掌中劇團於去年完成以藝師江賜美演藝經歷的第三部曲《王爺飯》,三部曲下來無論在演出調度或敘事結構,已顯示當代台灣掌中劇處理室內劇場的成熟度。
《江/雲・之/間》、《被遺忘的》、《十殿》、《父親母親》等演出持續關注台灣歷史與社會切面的複雜性。賴聲川在暌違已久後重回國家戲劇院,在舞台、敘事、表演、內容上都同樣顯示了自1980年代來台灣觀眾如何與劇場相互牽動的記憶。河床劇團以《被遺忘的》突破其經年關注劇場的形式限制,也以美學詢喚了觀眾參與。
疫情期間的各種線上發展與突破也值得標記2021年,明日和合的《Surprise Delivery和合快遞》、進港浪《垃圾時間》與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如果,家族旅行》之「平面代號:IAFT Gather Garden」、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 《北車寫作計畫》等,都能在新媒介與新語彙上提出對表演與劇場的進一步對話。最後,2021年不能不記住集國家與科技之力所打造的5G《神不在的小鎮》,無論在製作規模、介面、效應與美學提問上,在在挑戰了當代台灣劇場工作者已無可迴避的下個時代。
相關評論
詩化奇觀災變安魂曲:《被遺忘的》被遺忘的美學與道德學探問 --- 王寶祥
臺灣民主的不在場證明-- 「莎士比亞戲劇單人表演系列」 --- 吳思鋒
掀開記憶的盒子,找不到災難,只留下自憐/戀之間? —《江/雲・之/間》 --- 王寶祥
活出甬道與尾腔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陳泰松]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倒立就見觀點?坑口就見光明?──從「沒感覺」/「我感覺」談為難演員vs. 演員難為 --- 王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