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吳介祥 /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1376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吳介祥 , 2020年03月11日 07時17分

2019發表的作品中,類型、媒材、主題和探索的角度頗多元,不少作品之間互相支援的專才彼此穿插,所謂的跨領域或跨媒材的趨勢似乎更自然而然。今年的入圍名單,視覺藝術都是個展,應該是頗不尋常的結果。我個人非常重視的幾個聯展或較大的專題策展,如《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麻豆糖廠大地藝術季》、《拜訪流麻溝15號:記憶、地方、敘事》,雖然資源和策展題材有官方任務或從機關主體出發,但在題材對象的擴散和收攏在藝術性的表現上,這幾個展覽有多件作品都非常搶眼。一些策展現象同時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近年因為來自各機關或地方政府的資源,多了很多大規模的展演,策展團隊和創作者常常挑起田調、史料搜尋和再現的任務,這種文史熱、檔案熱的創作途徑,會不會讓呈現史料的藝術展演,讓觀眾有訊息過量的壓力?我想,藝術展演還是需要並依賴官能和直覺,觀眾希望先被包圍,被誘惑或被引導、被說服和被驚醒,就像陳飛豪在「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中的《〈女誡扇綺譚〉與〈惠蓮的扇子〉》,和像劉玗和吳思嶔在「城市震盪:污痕」中的《遺產之旅》,都是在聯展之內,突出於展示方式和展題選材的作品很花討論精力的聯展還有「旋轉歷史編撰學的爆炸圖」、羅智信個展「不存在的蝸牛」和蘇孟鴻個展「香․奈․兒Xian Nai Er」,這些背後有很厚的知識論述層次的展覽,如何不讓觀眾覺得有訊息屏障,也是近年視覺藝術面臨的很大挑戰。因此今年進入提名的視覺藝術展,大概是在藝術性為首的標準下,訊息的可讀性和表現手法的可感受性達到最平衡的精選吧! 

過去對於表演藝術相對較少涉獵的我,今年的各種作品讓我更加肯定創造力的多元和多觸角,能讓難以啟齒的、荒謬的、艱難的、邊陲化的...議題有機會被看見,戳進痛處或是即時回饋還在持續的事件。表演藝術的觀察員們對《#是否》、《八八》、《群眾》、《明白歌》和《感傷之旅》的分析討論,讓我受益匪淺。也同時更肯定表演藝術之於被遺忘或有意被邊陲化、無害化的議題的再檢視,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藝術總在提示不安、攪動造假的平靜,在虛構比真實更逼近真相的敘事,而造就了2019年深淺不一、多元觸角,虛實交錯、笑謔糾纏的豐盛成果。      

相關評論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轉型正義‧異∕藝托邦‧單人宇宙 --- 于善祿

符徵不帶符旨,繁華總有餘暉-蘇孟鴻《香·奈·兒》展 --- 吳介祥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白斐嵐

以聲音重述歷史的多種可能-《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 白斐嵐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一)-記憶所離之處 --- 吳介祥

讓我們一起孤獨-談《群眾》 --- 魏琬容

生命政治與生存正義——評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 于善祿

「城市震盪」 : 基地守護者的凝視 --- 倪華君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藝術節、遺產與共業 --- 鄭文琦

Dio駱駝 --- 林亭聿

以卡拉ok為基底的一杯舞蹈調酒-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 魏琬容

《#是否》無論是或否,都不是全貌 范姜泰基(台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歷史編撰學和藝術展演的對看 --- 吳介祥

「不資本化藝術」: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二) --- 吳介祥

藝術做為農業副產品: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一) --- 吳介祥

記憶是競技場上的搏擊_拜訪流麻溝十五號(上) --- 吳介祥

「旋轉歷史編撰學的爆炸圖」日動畫廊 --- 陳韋鑑

記憶是競技場上的搏擊_拜訪流麻溝十五號(下) --- 吳介祥

藝術回收系統_羅智信「不存在的蝸牛」 --- 吳介祥

《是否》有一首歌,代表著你的曾經? 陳王湘瑜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魏琬容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二)-空間論述權的競爭 --- 吳介祥

一個人的群眾──《群眾》 --- 白斐嵐

2018年度觀察報告 --- 鄭文琦

唱歌的身體繼續奮力前行──《#是否》 --- 白斐嵐

返魅:關於妖氣都市 --- 高俊宏